美团滴滴拼多多杀进了最难啃的生意
当巨头决定快速切入一个新战场,它们的战斗力可以有多猛?
今年8月初,当拼多多的“多多买菜”在武汉急速开城,短短几周内,就将社区团购巨头兴盛优选武汉一个中心仓(3仓)的仓配员工几乎全部挖走。此后的半个月,兴盛优选这座中心仓一直被迫处于关闭状态。
“2-3倍薪资(挖人)都不是事,最夸张的时候,挖得(兴盛优选)只剩下来武汉开城的采购总经理”,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。
猛然杀进来的不止拼多多。有跟滴滴长期合作的猎头对记者表示,从中高层到基层,从采购到运营乃至渠道,滴滴从兴盛优选和十荟团等社区团购公司,三个月内挖了几十号人,开出的薪水少则浮动30%,多则2、3倍。
“某巨头给社区团购运营基层岗开出的薪水更为夸张,最多可达20倍,点名从兴盛挖。”一位社区团购投资人告诉记者。
这让兴盛优选猝不及防。这家起步于长沙的社区团购企业,原本在今年疫情中大放异彩。但在巨头相继杀入后,“今年10月,(兴盛)在武汉的环比单量掉了20%,一度只剩下每天80万单左右”,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。
拼多多、美团、滴滴……新巨头们的决心和战斗力是惊人的。
今年4月初,程维把还在出差途中的滴滴副总裁刘自成火速喊回了北京。在寒气还未散去的街头,戴着口罩的两人一聊就是两个小时,话题的中心只有一个:社区团购。
虽然跟滴滴的主业不搭,“但Will(程维)的决心非常大,必须做,而且马上就要做。”作为曾经中供铁军一员,在阿里呆过10年的刘自成,就这样在程维的“威逼利诱”下成为了橙心优选的总裁。
这个项目在滴滴内部保密度极高。刘自成对记者透露,参与项目的人起初毫不知情,“所有人必须事先签署一份保密协议,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。”
4月,刘自成带领团队去了湖南考察,6月初橙心优选上线,这距离立项仅过去1个月时间。
此时最早考察这个市场的美团慌了神。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,因为看到兴盛优选的成绩非常好,而美团在这个业务上尚无反应,美团管理会议上有激烈讨论。
随后,美团优选7月旋即上线,由S-team成员——美团高级副总裁、原酒旅负责人陈亮负责;8月,拼多多入局;10月底,姗姗来迟的盒马也加入战局。巨头们的迅速涌入,让竞争局势在转瞬之间变得紧张。
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过去十年中,还从未有过如此多巨头共同参与同一场战役。
随着社区团购的开战,美团、拼多多股价也扶摇直上:美团股价从入局前的200港币左右上升到300港币左右;拼多多从90美元左右上涨到如今的140美元。投资人们相信,社区团购能开垦出下沉市场人群,为巨头注入增长活力。
但对于兴盛优选们来说,互联网巨头们无异于“门口的野蛮人”,他们让这门因疫情重获新生的生意,在经历了短暂的平静后,又一次陷入了“砸钱抢人、抢资源的戏码”。
更要命的是,数百亿美元估值的滴滴、1600亿美元市值的拼多多、2200亿美元市值的美团,也许还要算上7000亿美元市值的阿里巴巴,每一家都财力雄厚、战绩骄人。
“他们实力相当,风格类似,没有谁可以短时间内把谁打趴,”一位社区团购的投资人对记者表示,这场巨头混战想起来就让人“心潮澎湃”。
(制图:记者,数据来源:公开信息) “百万大军”齐聚武汉
进入10月,十荟团武汉总经理萧声几乎没有一天睡好过。
正常8、9点就下班,如今被拖到了晚上12点,甚至凌晨2点。一周一次的例会,也变成了每天2、3次,从选品到研究竞对再到复盘会,每一场会议的时间都在拉长。对于这家社区团购创业公司来说,这并不是常态,即使在竞争激烈的2019年。
不安的情绪也在公司内部蔓延。中高层们不再为每天暴涨的单量兴奋不已,取而代之的则是“你有听说过谁又被挖走了吗?为什么今天的选品策略又失效了?”
秋季是社区团购的旺季,大家原本都希望能在这个秋天再接再厉,完成一年的KPI。但随着巨头纷纷进入武汉市场——武汉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城市,用户对社区团购的接受度最高——这个愿望基本破灭了。
在巨头们刚入局的头一两个月,萧声和他的团队还没怎么感受到危机。“巨头们不可能在几个月内把市场攻下,这背后的供应链、仓储以及物流不是一天可以搭建起来的。”他反而觉得,终于有巨头看上了这门生意,以后找钱不用愁了。
但到了10月,当“百万大军”齐聚武汉时,创业者们才发现形势严峻。
抢“团长”是这场围剿战的第一仗。
“一切都在水涨船高。”一位美团优选的开发商告诉记者,刚进武汉时,美团BD谈成一个团长的提成是120元,现在涨到了165元;盒马在武汉的BD一个团长的费用则是150元,橙心优选则为130元。而在7月,十荟团BD一个团长只需要80元上下。
更重要的是,新巨头们都是刚下战场,战力未减。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,短短几天美团就在武汉迅速组了一个170人左右的BD团队,分成两批,相互竞争着去扫街,签约小店店主当“团长”。盒马尽管开城较晚,但也在武汉积累了150人的BD团队。
“对于打过大仗的O2O老将来说,一个月招上千个BD不难。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“只要一个城市经理到位,他一个星期就能组一个10人左右的BD团队,然后就可以出去扫街了。”
有美团的BD人员告诉记者,过去两个月他赚了去年一年的钱。为了留住这些BD,拼多多美团们的合同一签就是半年以上,结算周期也从月结变成了周结、日结。“如果愿意,完全可以跟着开城团队去全国各地扫”。
原则上,为了保护团长利益、避免恶性竞争,在一个小区,十荟团这样的公司一般最多安排1-2个团长经营。但巨头入局后,变得激进且无秩。
有团长告诉记者,多多买菜的BD,在一个小区恨不得可以签下4、5个团长,”他们用比兴盛优选高20%的高额佣金激励合伙人抢拉新、抢团长,同时对团长许诺以日结方式支付提货流水营业额10%-30%的服务费。“
紧随其后的价格战,更让创业者们感到颤栗。
在多多买菜和橙心优选上“9毛9“的蔬菜随处可见。为了刺激消费者下单,橙心优选和多多买菜每天6个时间段、30款商品参与限时秒杀;美团则每天4个时间段、15款商品参与。以11月20日为例,橙心优选长沙站共有9个商品补贴价格在0.69元,而类似价格的各种生鲜产品则长期霸占橙心优选的首页。
“多多买菜现在经常是50块进来的货,45就卖了,卖一件赔一件,很多都是负毛利。”柚子投资合伙人彭程告诉记者。另一位投资人对记者称,市场传言多多买菜是25%的亏损率。
(多多买菜与橙心优选部分特价商品。数据来源:微信小程序。数据整理:记者。)
有知情人士透露,十荟团此前在武汉的毛利已经稳定在19%左右,“10月份几个巨头一进来,立马掉了4、5个点。”
为了跟住巨头的步伐,十荟团在10月初做了部分商品和团长的补贴,“一个饼干之前是20%毛利卖,现在直接补贴到15%,但是他们动作很大,如果继续跟可能只剩几个点的毛利,甚至每单还要倒贴钱。”但不跟还是不行。
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巨头们的效率。“有的时间,你上午上线个5块钱的菜,下午他们就给杀到4块。尤其是(10月)后半月,我每上一个单品,下午拼多多就推出几乎一样的单品,然后把价格做到极低,这个我们很无奈。”萧声说。
这一切让十荟团位于北京的总部也开始紧张。“现在几乎每天总部都要下达最新的指令,要求武汉的团队跟进,但有的时间就是没法达到对方的速度。”
有团长对记者表示,在多多买菜刚开团的几天,每天都是爆仓,几乎都是下午4、5点货才能送到,甚至到天黑。“那会我们还看笑话,觉得他们履约能力太差。”但到了10月底,多多买菜们的履约时间大多都能卡在中午前,这让十荟团的高层感到惊讶。
除了开会,如今大部分时间萧声都会实时盯住后台的单量数据,几小时之内的数据抖动都会让他神经紧张,并立马找到抖动的原因。“不适应没办法,你不拼命别人就会把你干倒。”
价格战背后,是巨头们争夺供应商的第三条战线。
据记者了解,几家巨头都给予了供应商“T+3甚至T+1”的结款方式,而以前一般都是“T+7—1个月”,对于中小供应商来说这有很大的诱惑性。在柚子投资合伙人彭程看来,“在分秒争夺的当下,哪怕是一天的结款周期差距都很可能决定接下来的局势走势。”
总之,巨头入场后,整个战场充满了“不差钱”的味道。
一个月的攻城略地后,武汉的创业者们已经开始手忙脚乱。十荟团10月在武汉单日的单量维持在了70万,没有下降,但也几乎没什么增量。在萧声看来,“虽然十荟团上个月(9月)新开了1万多团长,但总的销售额没有多少增长。没有增长就是下滑。“
疫情之后,十荟团总部下达的指令是“要把握好毛利和综合运营成本”,但现在一切指标都不算数了。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,为了年底做到湖北市场第一的目标,现在十荟团总部批复到年底的预算已经超过了原本一年的预算。
美团、拼多多、滴滴,谁会赢?
几家巨头中,最后谁能赢?这是意志、能力与策略的综合较量。
“拼多多很猛,”这是目前业内人的共同感受。
拼多多也是危机感最重的那一个。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,拼多多从2019年就发现,“在兴盛优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,拼多多农产品的销量明显放缓甚至下滑”,这引起了拼多多内部的警觉。
要知道,2019年拼多多光农(副)产品成交额就达1364亿元,占到了总GMV超过10%,是目前拼多多平台销售占比最高的品类。“自己最稳固的大盘被抢了,叫谁谁都急。”更长期看,未来还可能被兴盛优选“高频打低频”。在该知情人士看来,“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会率先选择在华中开战,目的就是要盯着兴盛优选打。”
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称,拼多多内部把“多多买菜”定义为是农产品业务,为其已经做了5年的农产品业务挖更深的护城河。
这从拼多多的打法上也可见一斑:与其说它是要拉新用户,不如说是激活老用户更高频地买菜,尤其是不适合长途运输的本地菜。因此“(团长)手里有没有微信群也并不十分care,只要入驻,能在app的买菜入口找到就近的自提点就行。“跟拼多多自己的App和原有用户强捆绑,这是多多买菜区别于其他家的运营逻辑。
在内部,拼多多给予多多买菜唯一“超一级项目”的定位,由CEO陈磊亲自抓,向其汇报的是两个一级主管,在拼多多内部这相当于COO-1的级别。
据记者了解,为了鼓励转岗,拼多多甚至变更了调薪政策:技术产品岗位可以正常调薪,但运营岗位不去买菜就不调。
有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,拼多多倾尽了电商部门的优秀人才来为买菜业务输血,“一个部门三十几人,有一半的人被抽调到多多买菜业务,给开出的都是高于原工资10%甚至更高的薪水。”
这份工作的强度有目共睹。一位拼多多员工告诉记者,在考虑要不要调岗去买菜时他们就得知这个工作“很辛苦很辛苦”、“全年无休”,而最近的消息是,多多买菜2021年春节不放假。
一位从拼多多其他部门调岗到买菜的员工称,他的工作时长一般从早上8点到凌晨1、2点,由于办公地点在郊区,每次下班打车都非常困难,“比撞鬼还难”。
尽管如此,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奔赴各地、涌向买菜业务。这催生了一个小小奇观——拼多多上海总部金虹桥国际中心附近,近几个月不断有低价房转出,甚至出现了“买菜房”的说法。转租启事上赫然写着,“不要五千多不要四千多,只要3800”、“48出门(指的是8点48分)能稳稳打上卡(拼多多打卡时间是9点),搬过来后一次都没有扣过工资”。
于滴滴和美团而言,这并非一场大本营保卫战,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美团对社区团购看得最早,但是行动却略晚。一位社区团购的投资告诉记者,“在兴盛优选和十荟团的上一轮融资中,美团都有想参与过,但最后都没成功。”但美团方面表示,并没有此事。
至于为何一直犹豫,该投资人的解释是“美团在原有的业务上的优势巨大,对于新兴增量业务的尝试没有那么急迫,而在这之前,社区团购也确实没能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赚钱能力。”
原本美团是把第二增长曲线押在“美团买菜”业务上。但在美团优选立项后,美团买菜业务的战略位置被迅速降格。虽然两项业务都是“买菜”,不同点在于,“美团买菜”即时配送的模式成本较高,只能辐射城市用户;而“美团优选”能打下沉市场,这部分人在家做饭多、点外卖少,对美团来说更能带来“增量”——而“增量”正是互联网的魔力词汇。
(图片说明:美团城市用户占比更多,拼多多下沉市场用户更多)
此前外界盛传美团买菜有一半的人员输送到了美团优选,但据接近美团的知情人士透露,“其实大部分是被迫转去了优选业务,中间两个部门经历了挺长时间的撕扯。美团做事一般不这么tough,这件事上应该也是急了。”
危机感不同、需求不同,使得几家巨头的打法也不尽相同。
有社区团购的投资人告诉记者,“多多买菜和橙心优选起初的打法十分激进,拼命补贴菜品,做爆款,客单价经常维持在10元上下,甚至更低。”
为了找货,拼多多甚至会通过个人黄牛在当地去联系供应商(只有通过这批最熟悉本地货源的人才是最快的)。有接近拼多多的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,拼多多会想其他办法把事办了。
相对来说,美团要跟公司签合同、要有正规的发票。但实际情况是,“现在大家走的都是窜货,窜货都没有发票,有的供应商签的价格都是很低的,也不愿意让更上游的分销商知道,也不愿意签合同。”
9月时,有投资人告诉记者,“美团没有一个城市打透,拼多多在武汉和南昌还是很厉害。”而根据极光向记者提供的数据,从今年8月到11月间,基于对App的数据监测,拼多多的“月均日活”数据涨势更陡峭。
拼多多与美团月均DAU对比
至于滴滴,程维在11月初的内部全员会上,称“滴滴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,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。”紧接着双11期间橙心优选大促,并公布了一则捷报:11月11日,其日订单量已突破1000万,“成为行业第一“。
总结巨头最初的打法,滴滴和拼多多更求快,愿意花更多的钱换取领先优势,在前端团长、末端物流上都用激进的补贴策略打压对手。美团更求稳,前期更在意供应链和物流的搭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