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“粮食人”
1949年初,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,太原城内民不聊生,粮食短缺,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,古老的龙城曙光在即,粮食成为稳定红色政权的首要任务。太原军事接管领导组未雨绸缪,在榆次培训干部,为解放太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。
1948年,在晋中榆次成立的行政干部学校开始招生,白进财、钱森桐、庞子发、李章等一批热血青年通过考试进入学校学习。这些学员大多十七八岁,都是高小或初中毕业,算是当时的文化人。当时解放战争如火如荼,接管城市缺乏大量干部,所以,他们进入学校根本来不及系统学习,主要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对城市的经济管理工作,通过3个月学习,他们就结业了。接着他们又进入税务训练班培训了两个月。4月份,他们就和从其他解放区调来的人员组成了解放太原入城粮食接管组,随着解放的隆隆炮声进入了太原,接管了位于五一路小东门街的国民党第二兵站总监部仓库(后来的山西太原北城国家粮食储备库、太原面粉二厂)。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“华北贸易公司山西省粮食油盐部小东门直属库”,后改为中国粮食公司山西省太原市公司(太原市粮食局前身)小东门直属库,这是山西最早的国有粮库之一。
白进财、庞子发、钱森桐及邱书红等从老区调入的30余人组成的粮食接管组进驻粮库后,立即展开工作,他们一方面接收清点库存,归类整理,摸清家底,一方面接收解放区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和草料。白进财、庞子发、邱书红等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粮食保管员。那时,送粮的都是马车驴车,交通不便,太原市内粮食奇缺,他们不分昼夜接收、发出粮食和草料,有时候既当保管员又做装卸工,为稳定粮食市场,稳定新中国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后来,有的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其他单位,有的担任了领导职务,粮食接管组的庞子发、方成仁、李章一直在太原面粉二厂(原小东门库)工作,直到离休。
2002年,和庞子发一同进城接管小东门库的老伙计们都已古稀,在4月24日解放太原之日,他们故地重游。那天,我作为厂(库)里的党政主要负责人,陪老同志们参观了厂区,他们边走边看边追忆着当年这里发生的故事,非常兴奋。看着粮库巨大的变化,抚今追昔,感慨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这里只是一个单一的粮库,仓库破旧矮小,仓容量只有800万公斤。现在不仅是国家粮食储备库,还是省城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,仅库存粮食已达6000多万公斤,今非昔比。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,是粮食工作的奠基者,今天粮食事业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他们当年辛勤奉献的基础之上。
活动结束后,他们在厂门口留下了珍贵的合影。